我國主要污染物排放進入轉折期
北極星節能環保網訊:當前至2020年是我國污染物排放跨越峰值并進入下降通道的轉折期
未來5~10年我國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拐點將全面到來
大氣污染物從當前的總量水平削減60%以上,才能實現環境空氣質量顯著改善,這一過程可能持續20年
隨著“十一五”以來污染減排政策的強勢推進以及經濟結構進入深度調整期,我國主要污染物排放出現了新趨勢。有必要對當前的污染物排放防治形勢進行重新評估,以使污染減排和環境治理工作更有針對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我國環境污染形勢分析與治理對策研究”課題組根據污染物的環境效應、相關國際經驗及數據的可獲得性,初步確定了我國大氣、水主要污染物的研究范圍,重點考察包括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可吸入顆粒物(PM10、PM2.5)、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氨(NH3)、大氣重金屬等六類大氣污染物以及化學需氧量(COD)、氨氮、氰化物、石油類、揮發酚、重金屬、總氮、總磷等八類水污染物的排放趨勢。課題組構建了研究我國主要污染物排放趨勢的分析框架,包括:經濟增長前景及經濟增長與污染物排放“脫鉤”態勢;“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與污染物減排的國際經驗;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發展趨勢;能源消費總量與能源結構變動趨勢;環境監管的有效性與污染物減排政策走勢;環境統計口徑的變化及不確定性因素等。在此框架下,課題組利用最新統計數據及相關最新研究成果,對主要大氣、水污染物排放進行趨勢分析,得出如下判斷。
大氣污染物
常規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已達到峰值,預判部分非常規大氣污染物排放峰值在未來5~10年出現,主要大氣污染物疊加總量的峰值極有可能出現在2016—2020年。從數據及相關分析看,可吸入顆粒物(PM10)排放總量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處于下降態勢;SO2排放量在2006年出現“拐點”,此后進入穩定的下降通道;NOx排放量在2012年首次出現有統計數據以來的下降,預判NOx排放量已進入“平臺期”,并呈下降趨勢。據此,可初步判斷“常規”的大氣污染物排放已出現轉折。同時,課題組綜合相關研究成果并進行測算,預判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氨、大氣重金屬的排放總量在2020年左右,即未來5~10年間會達到峰值。將這六類主要大氣污染物加總,并分析其排放趨勢,大致預估在2016—2020年之間,極可能是這六類污染物排放總量疊加最高的時期。
水污染物
多數水污染物排放量已達到峰值,預判少部分水污染物排放峰值在2020年左右,綜合分析及處理后,預判主要水污染物疊加總量的峰值極有可能出現在2016—2020年。從統計數據看,廢水中COD、氨氮、重金屬、氰化物、石油類、揮發酚污染物排放已持續下降,總磷、總氮排放處于上升態勢或處于高位。2011年調整統計口徑后,統計范圍中增加了農業源COD、氨氮、總磷、總氮等污染物,由于其時間序列較短,給趨勢分析帶來一定的不確定性。考慮到從目前到2020年左右,我國化肥使用量、畜禽養殖量處于增長態勢,農業源COD、氨氮、總磷、總氮的產生量可能仍將處于上升態勢或維持高位,且由于農業源污染物難以控制,課題組將農業源COD、氨氮、總磷、總氮的排放作5~10年的“后移”處理。綜合考慮各類水污染物排放量以及其減排速度,預判水污染物(疊加)總量大致在2016—2020年之間可以達到峰值,隨后進入“平臺期”,進而緩慢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