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 開啟環境大數據時代(附圖)
從政府到全社會(government to society)
從世界范圍來看,環境問題的解決僅僅依靠政府是遠遠不夠的,民眾、律師、各類社會組織(NGO等)的積極監督與參與也是重要力量,而互聯網也為其發揮作用創造了前提條件,《穹頂之下》便是借此在極短時間內迅速廣泛傳播并引起全社會巨大反響,廣大民眾的環境意識也因此而進一步覺醒(12369環保熱線舉報頻率大幅提升)。此外,在新《環保法》實施背景下,公益訴訟或將廣泛興起,社會大眾對于環境信息公開透明的要求顯著提升,民眾及輿論借助互聯網將對企業排污形成巨大壓力并最終督促其有效治污。而在推動環境改善驅動因素由單一政府向全社會延伸過程中,環境相關信息及數據的價值必將凸顯。
從線上到線下(online to offline)
環境信息公開程度有限以及環保執法難以落地等問題也是《穹頂之下》重點關注方向。到目前為止,我國已經基本建立起了污染排放監控體系,特別是對于國控、省控、市控重點污染企業。然而,這些數據的真實性、有效性、公開性卻一直受到不同程度質疑。隨著信息技術日益完善普及,特別是2013年6月“兩高”司法解釋出臺以及新環保法自2015年1月1日起實施將為有力打擊環境違法行為提供重要法律支撐,或將使得“線上數據 線下執法”的模式配合大有可為。一方面,預計未來除現有重點污染企業之外的大量“漏網之魚”將逐步納入監測體系并進行全面監控,環保物聯網覆蓋范圍有望顯著擴大,而來自民間的環境信息也將通過移動互聯網等渠道大量涌現,使得環境大數據具備堅實基礎,與此同時實施數據打假及信息公開并為后續執法提供更強支撐;另一方面,預計未來建設環境監察移動執法系統的機構以及配發PDA的執法人員比例都將大幅增加,從而實現公眾、企業、執法單位從線上到線下的有效互動,形成人人廣泛參與的環保大環境。
從總量減排到質量改善(reduction to improvement)
《穹頂之下》以“健康”作為重要切入點,這也代表著社會民眾內心最深處的樸素需求,能夠切身感受到的環境質量改善指標有望逐步取代單一的污染物減排數字成為“十三五”以及未來中長期環境規劃的重要導向。因此,多渠道環境質量數據(例如“氣十條”中的PM2.5以及后續行動計劃中的相關指標)有望成為檢驗治污工程是否真實有效的關鍵考量,而排污企業也將改變傳統“驗收導向”思維方式而更加傾向于選擇具備技術資金優勢、能夠真正解決問題的環保服務商。
環境大數據互聯時代來臨
大數據(Big Data)開啟了一次重大的時代轉型,這是一場關乎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而互聯網等先進技術運用使得海量數據獲取與分析成為可能。數據化意味著我們要從一切太陽底下的事物中汲取信息,甚至包括很多以前認為和“信息”搭不上邊的東西,我們將:分析與某事物相關的所有數據,而不是依靠分析少量的數據樣本;接受數據的紛繁復雜,而不再追求精確性;不再探求難以捉摸的因果關系,轉而關注事物的相關關系。
就環境領域而言,我們或將迎來一個大數據互聯時代。若要全面呈現環境問題,尤其需要通過互聯網實現環境數據、信息等要素互通共享,從而推動環境問題得到整體有效解決。數據,每天每時每刻都在產生。具體而言,我們認為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三種與環境相關的數據來源:
環境質量。這是指我們賴以生存的外部自然環境質量表征,典型數據信息包括大氣、地表水/水資源、土壤、輻射、聲、氣象等環境質量,通常由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例如環保部)公開其制作或獲取的環境信息?;谝呀浗⑵饋淼囊試亍⑹】?、市控三級為主的環境質量監測網,形成例如全國城市空氣質量日報/時報(367個城市)、全國主要流域重點斷面水質自動監測周報(145個監測斷面)、全國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空氣吸收劑量率(44個站點)等信息公開機制,而這些數據也初步勾勒出了我國整體環境質量狀況。電廠脫硫消泡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