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地下水環境有了“保護傘”可防地下水污染
日前,由貴州省環境監測中心站組織完成的《2014年貴州省地下水基礎環境狀況調查評估》項目在北京順利通過國家技術驗收。貴州省作為國家首批4個試點省份之一,自2011年啟動實施地下水基礎環境狀況調查評估項目以來,圍繞地下水型飲用水源和典型污染源“雙源”清單,逐年開展地下水基礎環境狀況調查與評估,建成了全省地下水環境信息圖集,為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信息支持,防范因地下水環境引起的污染事故。
2011年開展試點后,推進調查評估試點,完成全省地下水基礎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實施方案、技術指南和組織實施模式。2013年,匯集了“十一五”以來地下水基礎環境狀況相關數據,推進全省9個市(州)代表性水源地、重點污染源以及典型區域的調查評估。2014年,根據匯總數據系統分析評估區域內地下水環境問題及成因,研究提出轄區內地下水環境保護對策,編制各市(州)調查評估報告,完成數據庫建設,繪制地下水環境信息圖集。在已有地下水飲用水源地、重點工業園區、礦山開采區和石油化工生產銷售區等調查對象的基礎上,又新增了危廢處置場(區)、集中式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等調查類型。考慮到該省喀斯特的特殊地質地貌結構及各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的取水方式,為了更加客觀真實地反映我省地下水型飲用水源地的水質情況,省環保廳在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在開展常規水質監測工作時,在地下水型飲用水源地細菌學指標采用糞大腸菌群,總大腸菌群不再參與評價。今年,《2014年貴州省地下水基礎環境狀況調查評估》正式出爐,形成了完整的數據庫和全省地下水環境信息圖集,達到環保部項目技術驗收條件。
此外,北京金水永利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貴州省地下水信息監測管理系統軟件》,通過加密二維碼技術對地下水監測井進行標識,構成了對地下水基礎環境狀況從點到面,從歷史記錄到當前狀況空間與時間的全方位管理,信息管理范圍涵蓋了地下水監測井從建井、采樣、維護到廢井等全部過程,為該省地下水監測井設施及相關設備檔案管理和地下水監測數據庫管理等提供了信息化支撐。